본문 바로가기
반응형

佛道禅/学佛5

修心诀精解 修心诀精解 高丽普照国师知纳 撰 湛然 注释 即此空寂灵知之心,是汝本来面目。 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就在汝心头; 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 认自性,勿认色身; 认灵知,勿认妄心。 悟此而守之者,坐一如而不动解脱; 迷此而背之者,往六趣而长劫轮回。 任运寂知。 寂而常照,就是:无念,觉知那个无念。 《华严经·如来出现品》云:“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,但以妄想,颠倒执著而不证得;若离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无碍智则得现前。” 〔若离妄想〕离妄想有三个层次:粗念灭,细念灭,乃至微细念灭。例如,对念佛人而言,妄念是粗念,念佛之念是细念。通常,当粗念和细念均息,就称为无念,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。进一步,如果微细念也停息,这是究竟的无念。所以,“无念”一词的含义,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。〔微细念〕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,为阿赖耶识之相。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“如菩萨地尽(修满十地),满足方便,一念相应,.. 2022. 3. 5.
真心直说精解 真心直说精解 高丽国普照国师知讷 撰 湛然 注释 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就在汝心头; 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 认法身,勿认色身; 认灵知,勿认妄念。 悟此而守之者,坐一如而不动解脱; 迷此而背之者,往六趣而长劫轮回。 〔灵山就在汝心头〕六祖云:“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门。外有五门,内有意门。心是地,性是王,王居心地上。性在王在,性去王无。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坏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自性迷,即是众生;自性觉,即是佛。”(详见《六祖坛经精解》) 《华严经·如来出现品》云:“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,但以妄想,颠倒执著而不证得;若离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无碍智则得现前。” 〔若离妄想〕这有三个层次:粗念灭,细念灭,乃至微细念灭。例如,对念佛人而言,妄念是粗念,念佛之念是细念。通常,当粗念和细念均息,就称为无念,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。进一步,如果微细念也停息,这是究竟的无念。所以.. 2022. 3. 5.
《碧岩录》讲座 《碧岩录》讲座 元音老人 前二则连载于《禅》刊一九九二年第一至四期,后四则整理于一九九八年 序说 今天我开始讲《碧岩录》的公案,这是禅宗的语录,或许有人要问:我们修的是心中心密法,不是禅宗,为什么要讲宗门公案?因为心中心密法是与禅宗同一鼻孔出气的,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。禅宗之禅,不是禅定的禅。禅定分为四禅八定,是渐次法;而禅宗是达摩祖师所传,叫祖师禅,是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的圆顿法门,不是一步步走的渐次法。我们所修的心中心密法,也同样是直接打开本来,彻见本性的。不是转弯抹角地从观想或观相成就,再破相见性的有相密。所以它是“以禅为体,以密为用”的,是以密法来证禅宗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因为禅宗只接上根人,中下根人就难以接受。最初的禅宗根本没有什么参话头,都是当下直指见性成佛的,不用参一则固定的话头。譬如“念佛是谁?”“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?”“这个拖死尸的是谁?”“如何是诸佛生处?东山水.. 2022. 3. 5.
《六祖坛经》中这4句精华,读得越多,开悟越快 《六祖坛经》中这4句精华,读得越多,开悟越快! 《六祖坛经》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一部佛教经典,《六祖坛经》主张见性成佛,“性”就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佛性,也就是本来就清净的自性。 要想见到清净的自性,就一定要多读佛经,多悟佛理,多修善业,只有开悟了,才有机会见性成佛。在《六祖坛经》中,有4句精华,这4句精华是六祖慧能大师所说,如果你能悟透这4句精华,很容易就能开悟。 开悟是对世间真理的一种觉知和明了,开悟并不等于见性,开悟也不能成佛,但开悟可以增进智慧,可以帮助你早日见性成佛。 第一、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。 这句话对于修行佛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,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,学佛的目的是什么?学佛不是为了学坐禅,也不是为了学习如何持戒、如何念佛。 禅宗有一则故事:一日,马祖在坐禅,南岳上前问道:“你坐禅是为了什么?”马祖回道:“为了成佛。” 于是南岳拿起一块瓦砖,在马祖面前磨砖,马祖不解地.. 2022. 3. 5.